担负起服务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 ——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2021-03-05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以“开局就要决战”的姿态,按照“理论学习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的模式,致力研究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着力培养世界一流的农业和生命领域科研专家,倾力建成国际尖端人才集聚和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国内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高端平台、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月24日,记者在峡山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项目现场看到,园区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科研大楼内部国际化、高标准的精准配套建设正有条不紊的推进,整个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
项目推进再提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合作共建,总投资5.6亿元,占地面积20公顷,拥有300名至500名国际一流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领军人物是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邓兴旺。 “研究院于2018年6月份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科研综合楼、专家临时公寓、温室、食堂、学生宿舍、教师公寓及高级专家公寓。预计今年5月份交付使用,现在生活区域已经具备使用条件。”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少军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项目将整合山东省和北京大学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把峡山全力打造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硅谷”,体现基础教学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成果转化在山东的理念,为实现现代农业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积极贡献。
科研与应用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
北大农业研究院下设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生物信息分析平台,计划建成30个世界前沿实验室,拥有国际一流前沿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计划三年内达到同业国内领先,五年内形成国际前沿学科,十年内建成全球知名农业研究机构。
北京大学是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镇,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产出,峡山区将依托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聚集全球顶尖科研力量,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本着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应用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全力推动农业与食品科研成果转化。
“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互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形成强大合力,成为独特的竞争优势。”在邓兴旺看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农业基础研究优势,与潍坊的产业优势相结合,可持续产生一批最前沿实用的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及专利,助力山东省和潍坊市成为我国现代农业、食品安全和蔬菜生产加工业基础与应用科学研究的龙头,并占据国际领先位置。
招引人才落地,打造人才建设高地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邓兴旺介绍,研究院的定位是“理论学习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将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转化和顶尖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研究院已引进瓜类育种技术专家张兴平博士、生物技术专家章旺根博士、小麦育种专家陈时盛博士,植物基因编辑专家张华伟等科学家领衔的1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组建了小麦育种平台、作物育种平台、生物技术平台及临时公共实验平台四个科研平台,其中,小麦育种平台已经申请了四项国际专利。打造了以国家现代农业与食品前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兴旺生物为支撑的“绿色智谷”,引进高科技人才100余人、科技研发团队10个。
研究院建成后,将借助北京大学在技术引领、技术服务、技术集聚方面的优势,引进培育一大批高科技人才,成为潍坊市重要的人才储备库,为高科技产业发展输出高端人才,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