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种子创造一个世界 ——访我市“一事一议”引进人才张兴平
2020-11-09
▲工作中的张兴平。
▲张兴平在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潍报全媒体记者 刘伟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而在峡山区绿水青山间掩映的两个蔬菜大棚里,西瓜、黄瓜、南瓜等作物绿意盎然长势正旺,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北京现代农业大学资深研究员、作物育种平台主任张兴平博士告诉我们,这里孕育着的,是未来丰收的希望。这是我市正在进行的瓜类作物种质创新及新品种创制的农业科研项目。项目通过杂交等现代育种技术方法,优化种子基因组合,培育出抗病性更高、口感更好、市场销路更广的瓜果。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瓜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效支撑山东乃至全国瓜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海外学者对“中国饭碗”的牵挂
张兴平博士是我市“一事一议”引进的人才,“农民的儿子”是他对自己的定位。
张兴平的家乡在甘肃河西走廊,“我的父亲是生产队队长,每天都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十分辛苦,但是粮食产量却很难提高,农民收益很低。”这是张兴平最初对农业的感受。一定要想办法让农民生活得更好,童年时期看到的农业状况在张兴平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
高中毕业后,农业类大学成为张兴平的首选。从甘肃农业大学本科生到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工作五年后,张兴平又去美国读书深造。从美国的小公司育种家做起,到任职于世界最大的农业科技公司之一的先正达公司,从一般的科研工作者,到资深首席科学家,张兴平在农业科学领域不断探索。
2008年,张兴平成为先正达公司最年轻的院士团成员,当之无愧成为全球最顶级的农业科学家之一。在先正达公司,张兴平负责全球瓜类作物研发,平均一年飞行大约绕地球四到五圈。从非洲到美洲、澳洲和亚洲,张兴平走遍了地球每一个重要农业产区。
“我出国深造是为了中国的农业,我回国发展还是为了中国的农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中国要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在我心里一直是个牵挂,回国的事情一直放在心上。”2013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而农产品种植正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张兴平认为,这是农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
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23年后,张兴平毅然决定放弃高职高薪回国发展。
中国农业需要懂科学技术的管理者
回国后,张兴平忙碌于在全国各地建设蔬菜、水果等全品类、全生产链条的农业生产基地。实践中,张兴平发现,中国农业要强大,要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非常重要的是人的问题,目前中国农业最需要懂农业科学技术的管理者。
“那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有许多企业家纷纷投资农业领域,开发农业项目,但是很多投资都是以失败告终,这些投资为什么会打水漂?是因为我们的农业管理者没有真正站在了解农业技术的基础上来做这件事。”
张兴平意识到,无论是与农民打交道的政府公职人员、农业企业家,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都要具备管理能力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两项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农业产业模式,农业产业化的探索才能成功。
懂农业科技的管理者是中国农业的一座桥梁,桥的一头连接着农民和土地,另一头连接着上层的决策和先进的科技。据了解,目前农业方面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张兴平说,国家培养一批真正了解中国农民、农村、农业,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工作者,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些懂科技的管理者,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样的农产品会产生更大的产值。”
2017年,张兴平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邓兴旺博士相识。邓兴旺认为,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在潍坊成立现代农业研究院,就是要把科学技术从研究到推广做好,真正起到支撑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
“这也是我非常想做的事情。”这种理念和想法让张兴平感到十分震撼,引发了张兴平深度的认同和强烈共鸣。“潍坊有体量很大的蔬菜集团,有小的农业企业,也有一家一户的种植户,在这里,我们可以和各种模式的农业生产者近距离交流。同时,潍坊的农业种植方式多样、农业生产设施齐全,从温室大棚到没有覆盖的田野,从农作物到经济作物,各种生产模式都存在,潍坊是农业研究的黄金地带。”
让农民增收是衡量农业项目的唯一标准
“一颗种子能创造一个世界,我们现在的科研就是为了一颗有价值的种子。”对于农业项目,张兴平给出了最通俗易懂的诠释。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一颗好的种子就会长出好的苗子,结出好的果实。作物种下去以后会受温度、光照、水分、营养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病毒、细菌、真菌、昆虫等生物因素的影响,有些影响给作物带来危害。农民只能喷洒打药,生产成本很高。“我们做育种项目,就是把野生瓜果里边优秀的抗病虫害基因、耐热耐寒基因通过杂交转移到个头大、又甜又好吃的瓜果上,同时把不好的基因淘汰掉。”
“我们现在正在做抗白粉病项目,白粉病是温室大棚里非常普遍的一种病,对瓜类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成本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我们通过找到抗病基因,以育种的方法转移到好的品种里边。”
“我们的产品为什么没有竞争力?就是因为在同样的质量要求下,我们的生产成本太高。我们的科研项目定位,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这是衡量农业项目的唯一标准。”
张兴平说:“我们通过技术提升作物抗病性,作物不用打农药,成本降了,品质高了,消费者吃到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就会更愿意购买这种食品,农民的收益就增加了,我们做这个项目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要良种也要良法
“种地要良种也要良法,我们希望通过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这个平台,把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农业工作者,服务于农业发展。”张兴平说:“我们做育种工作,农民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把这颗种子做出来交给农民,给农民做专业的技术培训,我们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持续做好服务,这样才能让农民真正体会到科技成果给农产品增加的竞争力。”
除了项目研究成果,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做好研究推广。“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对种子公司的育种家,企业管理家做各种各样的农业培训服务,让他们看到新品种培育、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的实践,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业创新成果创新过程。”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月举办一次农业科技开放日,探讨农业科技问题。开发区计划在研究院如意山北边建设北大农业科普大观园,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向农民和消费者传播农业科学知识,探讨农业科技、农村和农民的问题。”
对于潍坊的农业发展,张兴平认为,潍坊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潍坊人民通过努力奋斗叫响自己的农业品牌。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更要以农业科技为依托,真正通过技术提升品质,降低成本,高效环保利用土地,实现因地制宜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http://wfrb.wfnews.com.cn/content/20201109/Articel04006TB.htm
文章来源:http://wfrb.wfnews.com.cn/content/20201109/Articel04006T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