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执着书写科研初心——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细胞生物学平台负责人李博生
2022-07-26
7月25日,潍坊融媒刊发稿件《用执着书写科研初心——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细胞生物学平台负责人李博生》,对李博生个人及团队进行报道。全文如下:
腰杆挺得笔直,性格温文尔雅,谈笑间尽显科研工作者的素养跟风度,这是记者采访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细胞生物学平台负责人李博生时的第一印象。 2021年9月1日,李博生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从国际大都市深圳一路北上,到二线城市潍坊就业。这对于已经在深圳打拼多年并有所成就的李博生来说,无疑是个艰难的选择。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是最顶尖的科学家以最前瞻的视角来建立的,研究的领域是最前沿的,使用的仪器是最先进的,引进的人才是最一流的,所在的地方也是最合适的,要做农业科研,特别是尖端农业,这里是全国最好的选择。”几个“最”字,充分表达了李博生选择研究院的决心。 俯下身、沉下心、扎下根。对李博生来讲,科研工作是他的一份热爱、一份投入、一份执着......
李博生正在观察玉米植株夹角生长情况。 在跟李博生交谈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农作物能否密植,关键取决于农作物叶片与茎秆夹角的大小,夹角宽与夹角紧,植株的种植数量可能会相差1.5倍以上,这一现象由很小的一类细胞决定。 李博生所带领的细胞生物学平台,正是走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沿,在细胞水平上做农业研究的专业团队。李博生说:“百学须先立志,我们就要做别人没有做过或者刚开始做的,要做就做到最好。” 7月8日,在李博生实验室,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冷冻切片,为空间转录组测序做准备。据李博生团队宋协海介绍,“拿玉米举例,通过该技术定位细胞空间位置及确定对应细胞内基因表达水平,准确获得调控叶片夹角的关键基因,从而培育出夹角紧的新品种。” 夹角紧等于种植数量多,种植数量多等于产量高,产量高等于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李博生凭着执著的努力和高标准的要求,带领他的团队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扎实的一步。
李博生正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崭露头角,已有组建实验室经验的李博生,在管理、育人等方面也显得十分“老道”。 实验室成立初期,人员陆续报道,但实验仪器还没到位,李博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搜集大量的科研报告做归纳总结,整合成课本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 基础建设和培训工作完成后,正是他们渴望做实验的阶段,这个时间实验设备、仪器也就到位了,成员们可以根据之前的学习,直接上手做实验,做到事半功倍。 “我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独立做课题研究,既让他们考虑课题上“微观”细节的东西,也要他们去思考研究上“宏观”发展的方向,这样可以系统训练他们的科研思维,对他们的提高也是很快的。”创新和独立是李博生对他团队成员的基本要求。 团队成员在李博生带领下充分发挥各自特点,优势互补,齐心同力,目前,在作物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的细胞特异性表达和功能上已取得积极成果,并同时和多个课题组展开交流合作。
团队人员正在进行冷冻切片。 “来到李老师的实验室后,我们不仅在学术水平上有了明显提高,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既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慢慢的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宋协海说。 思维清晰,眼光长远,执著努力......李博生正带领他的团队在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谈到对未来的规划,他说:“有了稳定的团队和成熟的管理体系,下步要向科研成果转化农业产业方向做突破。” 对待科研的执着与热情,诠释了他潜心科研、甘于奉献的优良品德,诠释了他牢记使命,扎根一线,为农业科技进步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