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植物对话!这支“突击队”很在行
2022-06-09
5月26日11时许,在位于峡山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西邻的一处实验基地大棚内,实时温度已达36.5℃。研究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成员田瑶戴着遮阳帽、穿着冰袖,一身“全幅武装”行走于一垄垄的甜瓜植株间,仔细观察着每一株的生长性状,并记录生长参数,开展作物育种研究。
据悉,目前仅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这一个科研团队,就在峡山区拥有3处实验基地,团队科研人员埋首于田间地头和温室大棚,开展着一项项的课题研究。
这个年轻的团队也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着他们的活力和创新的力量:
有的科研人员花粉过敏,依然戴着面罩,长时间坚持在田里开展作物的人工授粉;有的科研人员已身怀六甲,依然坚守在温室大棚里精心开展育种试验;有的头顶烈日在田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手套、帽子、冰袖,是他们烈日下工作的常规防护,而对于日常要经受的烈日高温,他们更是用一句“习惯就好了”一笑而过。
“我们的团队比别的团队要黑一些。”团队成员长年在烈日下工作,黝黑的皮肤让他们学会了自嘲。
“要学会和植物对话。”长期枯燥地面对一株株种苗,他们选择了在单调中坚守。
据该团队研究员邓云介绍,团队的主要科研任务是聚焦瓜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团队利用创新的花粉EMS诱变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开展品质、抗病性等复杂性状的遗传改良以及盆栽番茄、脆甜黄瓜等特色新品种的选育。
截至目前,团队已成功创制了国际上首个西瓜EMS突变体库,在国际上首次组装了西瓜无缺口参考基因组;定位重要功能基因2个,开发验证分子标记6套,构建作物抗病性精准鉴定技术体系3套;授权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3篇;创制瓜菜新种质50余份,选育新品种4个。
“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邓云表示,团队将努力创制农民喜欢与消费者喜爱的优质美味瓜菜新品种,为种业自立自强作出团队应有的贡献。
转发自潍坊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