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学者参加国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现场宣讲培训活动
2022-03-11
3月8日至9日,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经作处汤松处长带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邓兴旺院士、四川农业大学王小春教授、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康建明副院长、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数字乡村创新研究中心张璟博士参加,调研组一行5人赴江苏省、安徽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重点推广区域开展政策宣讲、情况调研和技术咨询培训。
8日下午,专家组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参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座谈会,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管永祥、宿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泗洪县政府和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主要种植乡镇及大户代表等近30人参加座谈交流。泗洪县农业农村局董正权副局长就相关技术在泗洪县发展历史、积累经验等进行了汇报交流。据介绍,泗洪县有玉米面积40万亩,大豆面积6万亩,2021年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4万亩。泗洪县积极组织、认真筹备,现已准备60万斤豆种,明确90个家庭农场、1.8万户农户承担种植任务,分工落实到农户,面积精确到地块四至,多措并举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会上,汤松处长传达了农业农村部稳粮扩油政策重要精神,指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实现玉米不减产、大豆又白拣,是提高我国大豆油料自给率的可行路径。为此,推广这项技术需要做到四个协同,一是政事协同,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全力配合;二是上下协同,部省市县要协调联动;三是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农艺部门要交流贯通,以县域为单位,因地制宜制定种植方案;四是作物协同,该技术既要考虑玉米又要考虑大豆,必须要稳定玉米的单产水平,多收一季大豆。
邓兴旺院士介绍了2021年其技术攻关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合作在潍坊市峡山区开展的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洁田模式试验成果。邓兴旺院士团队培育出非转基因抗除草剂的玉米品种,该品种能有效解决大豆玉米间作中两种作物难以一体化同时除草的问题。202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与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实现了每亩玉米产量不减少(1300斤)、大豆同时收获300余斤的良好效果。从收益对比看,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与玉米单作模式相比,每亩净收益增加700余元。从生态效益对比看,带状间作洁田模式用当前成熟的无人植保机或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机喷雾作业即可,节省人工且作业效率可提升约62%,同时节约植保药品约37元/亩。这一技术成果得到现场农业农村部门和种植大户们的高度关注,大家一致认为该除草技术的创新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复合种植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小春教授详细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关键农艺要点,康建明院长就适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机宜机化改造进行了讲解。除此之外,专家组还针对种粮大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政策宣讲和技术培训,大家就农机装备调合、适宜品种推荐、间作除草问题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管永祥对会议进行总结,并将江苏省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利好政策进行现场传达。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增强了信心,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陈新参加了会议。
9日,专家组到达安徽省重点推广区域宿州市灵璧县、亳州市蒙城县继续开展指导工作,受到市县农业农村局、乡镇推广人员、种植大户等的热烈欢迎。此次专家组现场调研充分体现了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对国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战略任务的高度重视,体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集成创新,展现出政府、农户、专家等各方主体挂图作战、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通过面对面研讨交流,各方主体统一认识、优势互补、协同发力,为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国家战略扎根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